工作中,我比较关注过程,总觉得完美的过程必定带来圆满的结果,然而每次的结果总难如人意。这次,通过阅读《请拿出业绩》一书,我才发现自己的工作方法竟然有问题。
企业作为经营实体,其生存的直接目的就是为了赚钱,因此,利润是其生存之本。身为企业员工,无论我们平时表现如何,如果拿不出实实在在的业绩,为企业获取利润做出贡献,那我们就没有价值。所以,对个人而言,业绩就是我们在企业立足之本。但是工作中,持有我这种“不重结果重过程”思想的大有人在,对工作抱着一种超然的态度,其结果往往是不能圆满地完成工作任务,自然做不出好的业绩。所以,业绩导向才是有效的工作方法。
业绩不是喊出来的,更不是看出来的,而是全力以赴干出来的,是靠脚踏实地努力拼出来的。
业绩导向的工作方法要求我们必须具备高度的责任感。责任是天然的。我们来到这个世界,就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每一种角色又都承载着不同的责任,想要成功地饰演自己的角色,首先就必须担负起角色赋予的责任。进入企业,对于自己的工作,我们就是第一责任人。只有以高度的责任心和近乎完美的标准来对待它,为之付出智慧和汗水,我们才可以轻松自由地欣赏风雨后的美丽彩虹,才能获得完美履责后的丰厚回报。没有责任感的员工不可能成为优秀的员工,更不是企业需要的员工。
主动作为,积极进取。作为企业员工,主要工作就是按岗位标准正确地履行职责,生产出符合质量标准的产品或提供符合要求的服务。一名优秀的员工,从来都不会被动地等待别人来告诉自己应该做什么,而是自己主动去了解应该做什么,还能做什么,怎样做到精益求精。为此,我们必须用行动来证明自己的执行力。一旦接到任务,就要立即展开行动、全力以赴去推动,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力争提前完成。行动也是治愈恐惧的良药,而犹豫、拖延则不断滋生恐惧。当我们遇到一些看似不可能完成或者我们认为不太合理的任务,千万不要退缩、不要排斥、不要犹豫,而要积极进取,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独立自主解决问题,提高工作效率,保证结果圆满。
关注工作过程,掌控工作细节。有什么样的责任承担就能产生什么样的结果,没有对过程的充分负责,就绝对不会产生圆满的结果。敷衍的工作必然有漏洞——即使我们觉得自己“执行”得很好,问题也会在我们意想不到的时候出现。我曾经读到过这样一句话,“你有一天遭遇的灾祸,就是你某一段时间疏懒的结果。”尽管有唯心的成分,但从因果关系去分析,又未尝不是如此。忽略对工作过程的关注,暂时可能不会出现问题,但毕竟经不起时间的检验。时间稍长,各种矛盾相互交织、作用,必然酿成恶劣的后果,暴露出我们对工作的不负责任。所以,从一开始准备筹划,到付诸实施,再到最后的结果,每一个流程、每一处细节都应该进入我们的视线,只有这样才算真正担负起了自己的职责。掌控细节,我们才能敏锐地发现别人没有注意到的空白领域或薄弱环节,洞察到细节本身蕴藏着的机会,以小事为突破口,改变思维定式,就能使工作获得突飞猛进的进步。
善始善终抓落实,全力以赴找方法。对任务与结果在认识上的误区,是我们普遍存在的问题。其实,我们大多数人并不是没有责任感,而是缺乏一种对工作负责到底的意识。我们只是停留在认为某些事情自己做了、某些话自己说了、某些问题自己向上级反映了就算尽到了责任的层面上。但事实上,这样的责任并没有尽完,因为虽然做了、说了,也反映问题了,缺的是没有达到目的、取得效果。而一个以工作为重的人,是不会在责任还未尽完的时候,就终止自己的工作。工作也需要头脑和智慧,善于思考的人总能把握住问题的关键,将问题顺利解决。借口、抱怨无助于解决问题,反而有损我们的形象。因此,当我们工作中遇到问题时,一定要多问几个“为什么”,透过现象看本质,找到问题的根源所在,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这样,问题不但能够迎刃而解,而且还能解除企业的后顾之忧,消除资源浪费的可能,让我们有更多的时间来提高技术、加快进度、增长业绩。
一次把工作做好,不断将工作做到极致。工作不到位所造成的隐性浪费是非常大的,有时甚至可能酿成巨大的损失。所以,我们必须树立一次把工作做好的思想,养成一次把工作做好的习惯,不断练就把工作做到极致的本领,从根本上杜绝低效和浪费现象。事实上,企业大多数工作没有新意,就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事务性工作,能够把这些重复的、事务性的工作做到极致,既能体现我们工作中高度的责任心,也能体现我们以业绩导向的工作方法的效果。因此,我们可以把质量管理的工具——PDCA循环应用在自己的工作中,仔细琢磨自己的工作,通过不断实践、总结、分析、评价和改进,进而把工作做到极致。
企业靠利润生存,而利润靠员工创造。我们工作中不仅要注重过程是否完美,更要看结果是否圆满,没有圆满的结果就是百分之百的失败。因此,作为企业员工,与其摆花架子、空喊口号,不如创造实实在在的业绩,真正做到对自己的工作结果负责。只有时时用结果思维审视自己的工作,我们才能事事高标准、严要求,将工作做到位,拿出最好的业绩,为自己的前程、企业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房开忠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