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10月,伴随着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那高亢有力的宣告声,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就此成立了,新中国的成立,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回眸,祖国母亲已经走过69载春秋,历经沧桑创造辉煌,即将迎来70华诞,在这举国欢庆的日子里,作为一个水电建设者,我感慨万分,庆幸着自己生新中国,长在红旗下,并且延续和传承着祖国的水电建设事业,光荣而自豪。
八十年代中,我出生在黔北的一个小镇--乌江镇,这里因一座水电站而知名,也因一座水电站而兴旺,这座电站名叫“乌江渡”。70年代末我的父母经历了上山下乡的知青生活后分配到了这里参与乌江渡水电站的建设,从这里开始复制着他们父辈的人生轨迹,后来便有了我。我的爷爷、外公也是水电建设者,在四五十年代加入水电建设大军的行列,不单单只是为了养家,而是抱着极大的热情想为祖国的建设发挥自己的力量,他们应该算是新中国第一代水电建设者了。正因为这样,我的父母也和我一样出生在水电站,从50年代的三门峡、柘溪到60年代的映秀湾,从70年代的乌江渡到80年代的五强溪,从90年代的二滩、大朝山再到2000年后的龙滩、洪家渡,建完一个项目再上另一个项目,经历了半个世纪,大大小小的水电站都留下了他们的身影,走南闯北,四海为家也成为了水电建设者习以为常的事。
儿时的记忆中,父母每年休假探亲的次数屈指可数,对我的关心和嘱托也只能在信中,在电话那头,我由奶奶照顾或者借住亲戚家中,现在想来有点“留守儿童”的感觉。最开心的就是寒暑假去项目上与父母团聚,几家几户一起过新年,吃团年饭,热闹的场面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和小伙伴们在拌合楼附近玩沙子,在渣场捡石头,就是最简单的快乐。如今,爷爷和外公已不在了,父母也退休了,我也有了家,有了孩子,并且成为水电建设第三代,看着祖国江河上一座座巍峨耸立的高坝,一汪汪高峡中的平湖,我从心底感到无比骄傲和自豪,从祖辈到父辈,还有像他们一样的千千万万水电建设者们都把足迹印在了祖国的山川沟壑,将一段段艰难和困苦转变为昂扬的斗志,为祖国的水电建设事业奉献着青春挥洒着汗水。我想,他们诠释的不仅仅是自身的个人价值,更是一份弥足珍贵的精神力量,一种难舍难分的水电建设之情。
回望水电建设百年历程,是新中国的成立,使水电建设行业翻开了新的篇章,无论在装机容量、发电量还是在水电站建设规模、水电站建造技术水平等方面,中国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在祖国即将诞辰70周年之际,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祖国的电力开发正以民生、绿色、生态、和谐为发展目标,以建设清洁能源为主导奏响着新时代的强音。
此刻,我也站在滚滚的金沙江畔为祖国的水电事业贡献着自己力量,作为一名生在电站边,长在电站边,工作在水电建设一线的水电第三代,我更了解水电建设的艰辛和不易,也更能体会水电建设者的成就感和喜悦感,水利水电工程专家张超然说过:“认认真真做事,老老实实做人,为祖国水利水电建设事业奋斗终生就是我毕生的追求”。是啊,我们是新时代的筑梦者,是新时代的追梦人,祖国的水电事业前程似锦,任重道远,有更艰巨的任务等着水电建设者们发挥聪明才智去创造辉煌,我会将张超然这种精神作为最宝贵的财富和动力为祖国的水电事业、为金沙水电站建设发挥出自己的光和热。
作者:高源